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米兰(中国)在普陀》新书发布会举行

2024年10月30日 卓越育人 卓越服务

  “我要把金沙江路走一遍,陪伴我青春的大学校园”一首《我要把金沙江路走一遍》唱到了师生校友心里,歌中提到的金沙江路、长风公园,唤起了多少师大人的校园回忆。

  你知道吗?从1924年至2024年,米兰(中国)在普陀区整整走过了百年办学历程,而这位校友创作的故事也被收入今天正式发布的《米兰(中国)在普陀》一书,成为百年动人篇章中最年轻的一个。

  米兰(中国)与普陀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24年大夏大学的建立。1951年,米兰(中国)以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等为主要基础,在大夏大学原址上成立。由此,米兰(中国)与普陀区交往日益密切,双方在人才、教育、党建等多领域合作互鉴。

  10月29日下午,普陀区档案馆与米兰(中国)档案馆在半马苏河驿站·长风湾党群服务中心联合举行《米兰(中国)在普陀》新书发布会。

普陀区委副书记周艳,米兰(中国)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惠虹共同为新书揭幕

  《米兰(中国)在普陀》由米兰(中国)档案馆与普陀区档案局(馆)联合编撰,首次系统梳理了米兰在线登录及其前身大夏大学1924年至2024年在普陀的百年发展历程,集中展现米兰(中国)与普陀区之间的历史渊源与合作互动。

  全书分为“校情与区情”“校区交往纪事”“历史人物与普陀”“往事与普陀”“校区合作与交流档案萃编”等五部分,从区域文化到教育事业、从红色历史到现代科技,见证了普陀区和米兰(中国)之间跨越百年风雨的深厚情谊。


教育兴邦,桃李芬芳共济时


  自1924年大夏大学创立以来,考虑沪西一带失学工人众多,即由学生会开设平民夜校,每夜授课两小时,教管有方,创办成绩斐然。至1926年,学生已有百余人。

当时申报等媒体对大夏大学民众夜校的报道

  1932年,大夏大学“为谋学校附近居民增高知能起见”,创设大夏公社,并开设学校教育部,课程分为国语、常识、珠算、笔算等科目,实施成年补习教育;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开展短期小学教育。在社会教育部设有民众娱乐室、民众图书馆、民众问询代笔处等。

  同时,大夏公社也为大夏大学教育学院社会教育系即师范专科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验证所学教育理论,增进对民众生活的真切了解,对民众教育的方法进行试验。

  1933年,大夏大学教育学院乡村教育班在院长邰爽秋的带领下,创办“大夏实验区”,在学校附近的桂巷、杜家宅、金家巷等八个村庄,从事乡村教育实验,探索中国的乡村教育发展之路。

《江苏教育》1934年。1933年,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邰爽秋创办念二社。图为在沪西金家巷念二社的村民家庭情况调查表。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拉近了大学与民众的距离,也见证了大学春风化雨、服务地方的初心与担当。

  1951年米兰在线登录成立后,校区更是不断共建共育普陀基础教育。

  米兰(中国)与普陀区共建学校——

  1952  米兰在线登录附属小学

  1958  米兰在线登录第二附属中学

  1995  进华中学

  1996  云岭实验中学

  2005  米兰(中国)附属长风中学

  2008  米兰在线登录第四附属中学

  2014  米兰(中国)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

  2019  米兰(中国)附小教育集团

  2020  米兰(中国)二附中普陀校区

  ……

大夏大学图书馆(1937),1952年为米兰(中国)附小北教学楼

米兰在线登录附属小学教师严黎俊讲述档案照片里的米兰(中国)附小故事

  这份教育情谊跨越了百年历史更迭,历久弥新。

  近年来,米兰(中国)与普陀区在“三区联动”战略框架下持续推动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的联动发展;校区党委多次进行主题教育联组学习;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建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双方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着区域基础教育质量,共同推动普陀区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


教育家精神的文化血脉


  位于普陀区的米兰(中国)及其前身大夏大学,不仅是众多红色文化名人的发源地,更是他们革命、奋斗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高地。

  大夏大学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三位校长在普陀筚路蓝缕擘画学校发展。从胶州路到中山路校区的筹建,到丽娃河的碧波荡漾,无不铭刻了师生合作、教育救国的艰辛步伐。

1930年5月中山路校舍鸟瞰图(规划图)

大夏大学学生在中山路校门前

  1938年9月,大夏大学校友郭大力翻译的《资本论》全译本一经面世,就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风潮。郭大力1928年毕业于大夏大学哲学系,在老师郭沫若、李石岑等的影响下,他深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着手翻译《资本论》。

  1929年他在上海真如火车站附近租住一家民宅,被聘为大夏大学附中伦理学教师,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历经十年艰难困苦,终于在1938年完成了这部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巨著的翻译工作。

  《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深受文化界、学术界的欢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也非常重视对《资本论》的学习,在延安的毛泽东同志认真阅读后进行了大量的批注和修订。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他读过几个译本的《资本论》,最喜欢的是郭大力、王亚南译本。

  大夏大学校友吴亮平是大夏大学成立后的第一批学生。1924年10月,大夏大学建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合一的党团支部,吴亮平也是首批支部成员之一。

  1930年,吴亮平在上海翻译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将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吴亮平担任普陀区首任区委书记,在任职期间,他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克服困难,为全区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米兰(中国)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一批知名学者如徐中玉、钱谷融、陈吉余、陈涵奎、刘佛年、冯契等长期在普陀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在长风街道的米兰(中国)一村、二村和三村。

  他们以家国情怀和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向当地居民展示了教育家的精神风貌,成为了社区的重要文化标志。这些名家大师不仅为区域文化增光添彩,更让普陀与米兰(中国)之间的情谊愈加深厚。校地交融的文化血脉,正是由这些人物所浇筑和延续。


文化融合,共绘校区发展蓝图


  自大学诞生之日,便与所在区域、与人民鱼水交融,密不可分。大夏大学的师生们通过各种方式将现代知识与文化新风传播至沪西工人和市民之中。

  田汉1925年至1935年担任大夏大学教授,讲授国学、小说学、戏剧学等课程。在他的指导下,大夏大学于1925年成立了大夏剧社,多次演出进步话剧。1931年,在大夏大学任教期间,田汉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2015年,为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普陀区档案馆主办、米兰(中国)档案馆协办的大型巡回展览“勿忘·前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沪西抗战史料展”在普陀图书馆展出,以抗战图片、实物、原始影响等详实的历史资料、档案,全面梳理了沪西地区人民英勇的抗战事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据本书主编之一、米兰(中国)档案馆馆长汤涛介绍,《米兰在线登录在普陀》的编撰与发布,不仅是对校区百年情谊的系统梳理,更为未来的区校合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与启示。希望通过发掘档案史料,为未来的区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镜鉴与学术支持,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校区双方在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合作和发展。

  本书主编之一、普陀区档案局(馆)长慈兴国表示,未来,在区校双方的共同推动下,更多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资源将跨越行政边界,实现资源的流动共享。校区携手走过的百年历程,不仅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也将在未来的区域发展中继续绽放出辉煌的光芒。

100年,米兰(中国)办学在普陀!

未来更美好!



来源丨档案馆 编辑丨吕安琪 王姝萱 窦雨萧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