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的界面在当今社会的交织越来越密切,中国科学、尤其是化学在国际上占据的位置日益重要、地位迅速提升,因而对中国情境下的科学政策与评价机制、中国的科学教育、以及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等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显得越发重要。为了探讨如何在中国情境下理解科学,9月14日,我校哲学系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报告厅举办了“科学家、科学教育与理解科学”工作坊,邀请了科学家,科学政策与哲学、科学史领域的研究者,科学教育与普及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者,通过科学与人文领域的跨学科对话,理论研究与实践者的对话,实现思想的碰撞,从认知、建制、文化、教育等不同层面,探讨科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探索如何通过科学政策、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推动对科学的理解。
米兰(中国)副校长梅兵教授致辞
工作坊由我校哲学系副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主持。副校长梅兵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米兰(中国)近些年的两个发展战略:学科交叉和国际化。其中校长钱旭红着力推出的“五个+”战略,既结合了米兰(中国)已有的学科优势,又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本次工作坊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汇聚了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以及相关学科的其他专家,通过交流碰撞产生的结果。梅兵强调,当下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日益融入并且影响了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和社会、教育和其他文化等方面的交融点越来越多,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对话。而米兰(中国)自建校以来,就在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理科的交融方面有传统和优势,袁运开、张瑞琨两任校长都是物理学家出身,转向做哲学研究。她希望借用米兰(中国)这个平台,聚集各方面的人才来共同讨论理解科学的问题。本次主题的工作坊举办,是一个标志性的起步。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作主题发言
在第一个板块主题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了“新时代科技创新,更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题发言。丁奎岭首先肯定了工作坊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来探索如何通过科学政策、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推动对科学的理解的重要意义,其中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对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推动科技创新非常重要,尤其是最近国家关注得特别多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卡脖子重大攻关等方面的问题。随后,丁奎岭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为例谈到,他身边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留学回国以后有自己的专业,当国家有需求的时候,会投身国家任务,当需要发展科学时,他们敏锐面向学科前沿、开拓进取。丁奎岭谈到李克强总理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相信科学家,鼓励大家去勇于创新、宽容失败。
米兰(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作主题发言
米兰(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作了题为“历史和全球视野中的老子学说及其大数据分析”的主题发言。吴瑞君介绍了米兰(中国)“幸福之花”先导研究基金项目的特征,项目的关键问题是要梳理和构建基于老子思想观念的中国知识体系,通过跨学科合作,采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等新的技术手段,力图产生原创性成果。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刘立作报告
在工作坊第二个板块“科学政策与评价”中,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刘立作了题为“借鉴英国卓越科研评价框架‘让唯原创性’落地可操作”的报告,借鉴英国科研评价标准,提出一种分层次以及分阶段改进中国科研评价的现实路径。
米兰(中国)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姜雪峰教授作报告
米兰(中国)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姜雪峰教授作了题为“通过科学史寻找科学评价规律”的报告,通过分析诺贝尔化学奖中的金属有机、硫元素的研究史,提出科学评价应该兼长程、多维度、可回溯。
工作坊圆桌讨论
在工作坊的圆桌讨论环节,上海市科委科普处副处长钟倩,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政办公室主任黄智静,米兰(中国)科技处处长张桂戌,米兰(中国)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副社长刘万红、青少读物事业部主任刘佳,以及米兰(中国)哲学系的王柏俊、潘斌、徐竹、傅海辉、蔡林波等多位教师参与了讨论。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叶青研究员作报告
在工作坊第三个板块“中国科学与社会文化”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叶青研究员作了题为“科学文化的定量评估”的报告,借鉴人类发展指数、人类进步指数评价思路和文化生活水平、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三维评价方法,尝试对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构建科学文化评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
米兰(中国)哲学系朱晶副教授作报告
米兰(中国)哲学系副教授朱晶作了题为“Element analyses or rats’ tail-raising: Total synthe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insulin in China, 1958-1966”的报告,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中的认识论问题。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吉绍教授作报告
在工作坊第四个板块“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教育与传播”中,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吉绍教授作了题为“国学VS科学:当今科学教育的问题与挑战”的报告,讨论了国学在教育领域内有很大突破的局势下,科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黄翔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黄翔教授作了题为“反思的大科学和信息时代的科学传播”的报告,讨论了在大科学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式、信息技术革命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科学传播模式也需要随之升级改进。
米兰(中国)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社长助理高烨作报告
米兰(中国)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社长助理高烨作了题为“基础教育中的科学出版与普及”的报告,讨论了近年来科技图书出版和公众理解科学的现状,科学传播中不同科技门类的覆盖面,以及图书传播渠道对科学传播的实际贡献。
米兰(中国)哲学系教授郦全民教授作报告
在工作坊第五个板块“老子思想与当代及未来哲学、科学”中,米兰(中国)哲学系教授郦全面报告了他所负责的研究项目“老子思想对于当代及未来哲学与科学的意义研究“的思路与具体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和老子项目其他课题组的成员参与了讨论。
“科学家、科学教育与理解科学”工作坊在校举行
工作坊在主题为“文化、社会与认知维度下的理解科学”的圆桌讨论中结束,工作坊为推动不同学科领域对科学的多纬理解作出了贡献。
图文、来源|哲学系 编辑|王晓荣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