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高端论坛在中山北路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行。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学报哲社版编辑部联合举办了本次高峰论坛。论坛以“记忆·空间·治理”为关键词,以城市人文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视野为载体,突出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色,以期共同推进城市研究的前沿对话。
“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高端论坛在校召开
开幕式由副校长、《米兰在线登录学报(哲社版)》主编汪荣明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等知名学者及学术媒体代表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分别致辞。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致辞
童世骏在致辞中指出,米兰(中国)所在区域的变化,也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城市化的一个侧面。学校的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都与城市研究密切相关,也在城市研究领域取得一些成绩,学报依托学校城市研究的优势做了很多值得关注的工作。他希望能借助论坛这个平台让校内外各学科的城市研究队伍相互交流,共同推进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致辞
解超表示,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开展城市空间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上海要建设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卓越全球城市,路还很长;如何发挥排头兵、领头羊作用,仍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努力。他希望研讨会能在这些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讨。
副校长、《米兰在线登录学报(哲社版)》主编汪荣明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由主旨报告、平行论坛、圆桌会议三部分构成。第一场主旨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柯锦华编审和全国文科学报学会副理事长姚申教授主持。
第一场主旨报告会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柯锦华主持第一场主旨报告会
全国文科学报学会副理事长姚申主持第一场主旨报告会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作了《当代城市史研究的若干阶段》报告。城市史的研究范式发生了五次转向,包括城市史的“传记转向”“社会转向”“文化转向”“全球转向”和“城市转向”。当下城市史越来越涉及多维的角度,即多领域、多学科学者之间的互动。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作《当代城市史研究的若干阶段》报告
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作《新时代呼唤着城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报告。他提出在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马克思主哲学如何研究城市这一问题。
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作《新时代呼唤着城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报告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作《都市文学的两个维度》报告。他指出,都市文学不是传统的农村--城市文学二元化中的城市文学,而是一种在今天国际化大都市对于人的精神的压抑下所产生的一种文艺美学,一种文学当中对人的精神状态的表现。他从两个维度探讨了都市文学发展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作《都市文学的两个维度》报告
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张济顺教授作《革命年代的上海摩登》报告。张济顺从史学的角度,以延续性的重构为焦点,考察了延续中的裂变与转型,凸显了上海城市发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大转折时代的上海摩登与历史变迁作了深入阐释。
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张济顺教授作《革命年代的上海摩登》报告
我校哲学系高瑞泉教授对陈思和教授和张济顺教授的报告进行评议。他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长期关注的是农村文学,陈思和老师讲得深刻,指出了都市中人性的改变与呈现带来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张济顺教授作《革命年代的上海摩登》报告很有哲学性,具有历史感和历史观。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宏图教授对陈恒和刘怀玉两位教授的报告进行评议。他认为两篇文章一个是历史范式,一个是理论范式,但无论是历史的维度还是理论的维度,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要回应什么是文明和城市文明,我们真正需要在历史的维度来思考这些问题。
米兰(中国)哲学系高瑞泉教授进行报告评议
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宏图教授进行报告评议
下半场的主旨报告由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瑞君教授和《学术月刊》常务副总编姜佑福研究员主持。
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瑞君教授主持下半场主旨报告会
《学术月刊》常务副总编姜佑福研究员主持下半场主旨报告会
我校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作《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研究概况及其实践反思》报告。他指出,城市不仅仅是各种现代化要素流动发生的场域,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主体.今后的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只有具备更开阔的全球视野和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聚焦城市自身的主体性,才能增强对城市社会结构的解释力。
我校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作《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研究概况及其实践反思》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作《涂层化城市治理的伦理反思》的报告,分析了涂层的表现和成因,指出了涂层的问题与危害,并给出了治理与规范的对策。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作《涂层化城市治理的伦理反思》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杰教授作了《城市外来劳动力市场上的农业户籍歧视研究》的报告。城市治理重要的挑战是外来人口经济、社会的融合。他利用国家人口计生委多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量化测算,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杰教授作《城市外来劳动力市场上的农业户籍歧视研究》报告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教授作《就业质量、城市社会包容与农民工健康研究》的报告。基于对东南沿海四个城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指出要真正提升农民工健康,在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更要推动城市建设向包容性城市发展。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教授作《就业质量、城市社会包容与农民工健康研究》报告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建军教授作《社会资本的性别化生产与积累——基于社区治理“性别差异图景”的实证研究》的报告。他指出,社区性别化的生产更多的是与女性的交往优势、职业优势、专业优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城市里房权社会的诞生,出现了利益政治,由此出现了利益政治与情感政治的对比。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建军教授作《社会资本的性别化生产与积累——基于社区治理“性别差异图景”的实证研究》报告
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主编王多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他们认为,几位教授分别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理念、制度、经验等层面,对近四十年中国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问题做了多角度的实证研究和分析,非常具有前沿性和启发性;他们指出,应该更多运用新经验思考新城市的治理,从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前瞻性视角去理解城市,不能用传统的经验去审视城市。
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进行报告评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主编王多进行报告评议
为了展开更深入的对话交流,论坛设立了三场平行论坛,分别是人文学专场、社会学专场和经济学专场。
人文学专场论坛
人文学专场论坛聚焦于从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角度展开城市研究的对话,本专场论坛分上下两场展开,分别以都市文学与空间生产、城市治理与历史记忆为主题。
社会学专场论坛
社会学专场围绕城市社会治理及城市文化这两个议题,从不同视角展开深度探讨。
经济学专场论坛
经济学专场共分两个专题,分别以城市经济与住房事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与城市发展为议题。
在三个分论坛的基础上,还举办了“开拓城市研究新境界”圆桌会议,由《米兰在线登录学报(哲社版) 》常务副主编付长珍教授主持。
“开拓城市研究新境界”圆桌会议举办
《米兰在线登录学报(哲社版) 》常务副主编付长珍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研究中国城市经济的若干理论和制度框架。上海交通大学陈杰教授认为城市研究要重视空间,还需要去空间化。我校文军教授指出各学科可以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总结城市社会发展的深层规律,包括世界普遍规律和中国特殊规律,同时需要不同学者和不同学科的对话。我校罗岗教授指出,需要关注“网络城市”,关注如何处理网络对人异质与同质的改变等文图。
柯锦华编审指出城市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个公共话题,每个学科都可切入,一定要与中国经验结合起来,需要关注现实。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主编胡键研究员强调城市发展自身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城市未来的发展是都市化,就是向着城市群、城市带而发展。《学术月刊》常务副总编姜佑福、《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分别从自身经历出发,认为应当多思考城市精神层面的问题,包括城市文化的研究、人们对城市文明的态度与取向,等等。
“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高端论坛召开
最后,吴瑞君作了简要的会议总结。论坛在一天紧凑的安排中结束,留待我们的是更多关于城市记忆、空间、治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反思。
图|邵兴仁 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文、来源|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编辑|刘露霞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