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温辉 彭正梅:通过冲突教育培养理性精神 国外反校园暴力的教育实践

2023年06月01日

  近年来,随着校园暴力冲突事件频发,国际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学校中的冲突解决问题。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报告,基于大规模的调查数据为全球校园暴力的防治提供了证据支持。2021年,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强调教育的包容性和跨文化性,指出培养学生学会处理冲突和偏见、学会合作和具有同理心的重要性。这与1996年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报告所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当今世界,我们如何学会共处,仍然是一项全人类的重大挑战,也是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的教育必须肩负的责任。

  传统的文化习俗和学校教育往往倾向于抵触或回避冲突,这阻碍了儿童和青少年的理性和道德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现代化的核心是理性化。而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理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冲突教育是培养人的这种理性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冲突教育能够有效防治校园人际冲突和暴力,还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甚至为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与和平发展作出长远的贡献。


冲突与冲突教育


  冲突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冲突理论的发展。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提出的辩证冲突理论打破了功能主义社会学所坚持的乌托邦式的社会均衡模式。达伦多夫认为,对立和冲突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应该对冲突进行调节而不是压制,以减少或消除暴力,使社会冲突以非暴力的低烈度形式出现或得到化解。在达伦多夫看来,只有不遮蔽和压制冲突,而是通过调节冲突以减少暴力手段的发生,社会才能走向真正的稳定与和谐。这意味着冲突本身也具有某种建设性作用。

  在德国,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为当时德国从强调社会合作与和谐的时期转向社会批判时期提供了某种精神基础。但真正促进德国社会批判转向的,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抗议运动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浪潮。正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影响下,德国产生了倡导把“冲突”引入教育的批判教育学。冲突教育开始被引入教育体系之中,逐渐发展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社会动荡和校园暴力频发的背景下,美国也提出通过冲突教育来提高学生处理冲突的能力,以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冲突教育在北美被称为冲突解决教育(conflict resolution education)。到80年代,美国试图引入惩罚政策来干预校园暴力事件,但成效不大。人们意识到,外部的权威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冲突和暴力问题,必须通过冲突解决教育来从内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其批判思考能力、移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发展。于是,围绕冲突解决的教育项目在北美中小学得到广泛推广。到2004年,美国开展冲突解决教育的学校已超过1.5万所,冲突解决教育项目达8500多种。

  德国的冲突教育和北美的冲突解决教育尽管称谓稍有不同,但都致力于发展学生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关键技能,强调参与和解决问题。不过,许多冲突实际上并不可能完全被解决,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正视冲突,学会面对和处理冲突的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解决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冲突教育”的概念或许更为恰当。


如何进行冲突教育


  20世纪60年代,对冲突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德国批判教育学家赫尔曼·基塞克(Hermann Giesecke)将达伦多夫的冲突社会学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教育中进行转化,提出了冲突教育的教学法:对具体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冲突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改善和提升自己的认识。基塞克提出了冲突教学的七个要点:(1)引入:解释某个冲突;(2)以主要问题的形式将这些范畴应用于冲突;(3)系统呈现需要学习的知识;(4)根据新获得的知识重新评论冲突;(5)将主要问题转化为基本观点;(6)根据知识和观点形成认识和判断;(7)根据情况确定行动的真实可能性。

  对于基塞克提出的冲突教学范畴,德国当代教学论学者西比勒·莱因哈特(Sibylle Reinhardt)认为,基塞克的教学法可以在具体案例中加以选择和增减;其冲突分析要点也过于复杂,难以成为一种学习结构。因此,他提出了另一种冲突分析方法:(1)面对冲突;(2)分析;(3)表明立场;(4)争论过程;(5)概括。这五个冲突分析的步骤相对简洁,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构化。这一模式与北美模式更为接近。

  北美的冲突解决教育模式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冲突是生活的自然存在,培养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根据1996年美国司法部和教育部发布的《冲突解决教育》报告,解决冲突的基本能力一般包括定位能力、感知能力、情感能力、沟通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冲突解决主要由冲突解决的原则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谈判、调解或共识决策)构成;问题解决过程包含六个步骤:做好准备、收集观点、明确利益、创设选择、评估选择、达成共识;冲突解决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过程课程、调解项目、和平课堂、和平学校等。

  按照冲突解决教育的基本要素,存在不同的冲突解决教育模式。例如,CARE模式:沟通(Communicate)——积极倾听(Actively Listen)——评估选择(Review Options)——以双赢的解决方案结束(End with a Win-Win Solution);五指冲突解决模式:五个手指分别代表冷静、明确问题、头脑风暴解决方案、行动、继续跟进;哈佛大学谈判项目“谈判要诀”的冲突解决教育模式:避免情绪干扰——积极倾听——明确基本利益——谈判——调解。


冲突教育有助于培养理性精神


  康德曾指出,理性是人的独特禀赋,人的幸福和整全也取决于这一独特禀赋,而且,发展和完善人的理性,也是大自然的隐秘计划。但康德强调,和谐状态并不有利于人的理性发展,相反,一种非社会性的对抗是人的理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明确隐含着冲突对人的理性发展的积极作用。

  冲突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个体的理性能力,同时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世界发展。也就是说,冲突教育不仅能够引导个体理性地探讨和化解冲突,建设和平非暴力的校园,同时还可以培养个体的理性精神,进一步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正是从这个角度,2019年,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制止学校暴力:教师指南》中提出了防治校园暴力的十项行动,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建设性地解决冲突。

  冲突教育的两个前提是:第一,冲突是自然的、普遍的和不可避免的;第二,冲突解决过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并导致不同的结果,如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结果。而冲突教育就致力于把这种普遍的冲突引向积极的结果。

  可以看出,无论是德国的冲突教育模式还是北美的冲突解决教育模式,都显示了冲突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理性思考和论证能力的重要意义。当学生面对相反的陈述、观点、要求或评价等矛盾性的事物时,能够从自身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共同的利益等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时,冲突教育的意义就产生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理性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站在他人或社会角度看问题的移情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和谐的校园乃至社会大环境。


阅读原文


者丨温辉 彭正梅(分别系米兰在线登录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和教授

来源丨光明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