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坚持法治、自治、共治、德治“四治融合”,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治理之路。
法治固本——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在抓住宪法这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核心的基础上,加强基层治理领域立法,增强基层治理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立体多维的基层治理法治体系,以良法保障与促进基层治理。
要改进基层治理的执法、司法方式。基层治理应当传承与弘扬“枫桥经验”“马锡五审判方式”等法治经验,建成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以公正、高效、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司法服务的精准性与普惠性。
从方法论层面来看,基层治理的法治手段需要用规范指引行为、用规则塑造思维、用法理指引决策、用法治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提倡论证说理与积极对话,营造全民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自治强基——
人民当家作主不仅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一项人民享有的根本民主权利。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强调“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新形势下,要通过完善自治组织设置、优化自治组织功能等,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增强基层自治组织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意识,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共治聚力——
日前,“上海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基层依法治理路径”作为十大案例之一,入选全国普法办第三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上海通过构建高效、多样、充分的全过程共治渠道倾听民意、汇聚民智,依法妥善处置苏州河贯通治理法治问题,形成滨河公共空间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特大型社区依法治理的特色路径。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路径,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下一步,还可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过程智能化,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基层共治领域的应用,推动“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提升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普惠化、智能化水平。
德治教化——
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新形势下,有必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
“为政以德”思想是中国古代基本治理理念,其核心是“敬德保民”。比如,将民众视为国家根基,强调民心认同、民生安定关乎政权合法性与稳固性;提倡尚贤举能、均财共利的“公天下”原则,强调“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同时,注重启发民众道德自觉,发挥教化的功用。古语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大意是说,为政应以德礼为主、刑法辅之,由此劝善惩恶、宽猛相济。
新时代,提倡道德教化不仅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还是培育法治精神与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各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以及学生守则等,都应把“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理念与方式作为重要内容予以体现,强化德治意识与法治观念。
阅读原文
作者丨侯竣泰 刘嘉瑜(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米兰在线登录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