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个体不仅具有自然生命,还具有社会层面的社会生命或共同体生命与人生使命确立后所表现出的精神生命。在逻辑层面,自然生命与我们的生理状态密切关联;社会生命与我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关联;精神生命与我们所坚信的人生使命相关联。在事实层面,三重生命以自然生命为载体统一于个体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因此,自然生命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极为重要,它是我们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载体。然而,一旦我们确立了人生使命,并使之成为我们的生命信仰,我们三重生命便形成一个整体。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会围绕着精神生命运转,“使命统领生命、生命服从使命”就成为我们生命的常态。
然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心中信仰,不怕苦累、战天斗地,甚至抛头颅洒热血,攻克一切艰难险阻。他们将个人的人生使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为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类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烈士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烈士的奋斗献身精神,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我们带领孩子去祭扫烈士陵园,就是带着我们的后代去感受、去传承、去接续烈士所献身的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我们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接过这面旗帜,我们也要立志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后代)持续不断地坚守、传承这一伟大事业。
当然,由于认知和阅历的欠缺,孩子对我们的感受或言说并不能全部接受。但在此情境下,要教孩子认识到以下三点。一是学会对自己生命成长负责;二是认识到确立人生使命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三是认识到将人生使命与人民和国家需要相结合的重要性。
关于第一点,要让孩子铭记,没有人能代替自己生活,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成长主题。基于自身生命教育教学和研究经验,笔者将人类个体一生生命成长的主题概括为:第一,责任承担,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第二,求知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第三,建立亲密关系和家庭;第四,基于职业(专业)发展服务社会;第五,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六,面对衰老和死亡寻求终极关怀。每一个人都将面对这六个主题,不同的人生阶段以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为核心主题。对孩子而言,主要处在前两个主题阶段。这两个主题中,前一个主题是后一个主题的基础,前者处理好能促进后者更好地实现。
关于第二点,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确立人生使命。如何做呢?首先,要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旅行、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方式不断地拓展孩子的世界观,而不是在孩子世界观非常局限的情境下确立人生使命。其次,人生使命确立后,孩子生命的内在能量和其拥有外在资源开始聚焦,他的生命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孩子逐渐对自身生命成长便拥有了掌控感,生命也就有了定力,从而不会轻易地患得患失。最后,这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会在其生命的所有领域发挥作用,学业、职业、爱情、家庭等都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获得突破。
关于第三点,引导孩子将人生使命与人民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无数志士仁人的共同选择。明代大儒王阳明12岁便立志“人生第一等大事,乃读书成圣贤”;党的领袖之一周恩来12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在“大”处立志。“大”即是让孩子逐步拥有“人民”“国家”“民族”“人类”等视角和立场。在生命教育中,笔者这样教育学生,假如我们自己的生命是条溪流,我们志向便是汇入江河,融入大海。单一人类个体的生命是人类群体这条河流的支流;某一人类群体生命之河流是干流;干流终究汇入大海,大海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创造的整个人类文明。
阅读原文
作者丨张权力(作者系米兰在线登录教育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小学教育系副主任)
来源丨人民政协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