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朱承:中国哲学道义精神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023年01月04日

  当今世界虽然总体和平,但冲突频仍,争端四起,大规模战争的威胁始终存在,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疫情大流行时来袭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命运与共的普遍共识尚未形成,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泛起,冷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还处在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值此之际,中国高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他还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中国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将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原则,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追求,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也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中国哲学。哲学是对人之命运的关怀、思考和言说,这里的“人”,既指个人,也指人类。中国传统哲学的集中关切,既是个体的“安身立命”,更是要在“这一个世界”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国哲学伟大传统的赓续与弘扬。中国传统哲学高扬大同理想、和合理念,向往天下为公、天下太平的境界,秉持“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信念,推崇不同文明之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并以“天地万物一体”的眼光看待人与万物的关联,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具有世界性价值和普遍性意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因源远流长,深刻地蕴含在中国哲学的思想传统之中。先秦以来,中国哲学里的大同思想、和合思想、兼爱非攻思想、齐物思想、仁民爱物思想、崇德广业思想、协和万邦思想、王霸义利思想、公私思想、天下思想、王道思想、讲信修睦思想、亲仁善邻思想、天理思想、民胞物与思想、万物一体思想、天地人共生思想、道法自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既是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高远追求的思想基础,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

  中国哲学向往“天下大同”的持久和平境界,宣扬“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友善意识,依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兼爱非攻”等原则来处理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对于推动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对话交流,促进各国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路,促进大国之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思想资源意义,也是中国外交的精神标识。我们有必要继续弘扬和平、大同的道义精神,反对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道观念,坚持不懈地推动国际对话协商,为世界的持久和平贡献中国智慧。

  在中国古人看来,中国与周边部族或其他共同体共处于天下之中,彼此一体,他者安全与自身安全同等重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中国自古期待周边和睦,强调和谐理念,追求天下一家、天下太平的安全之境,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我们有必要从“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与历代实践智慧出发,为对话解决争端、协商化解分歧提供古典启示,强调不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彼此合理安全关切,恪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

  每个国家都追求自己的繁荣,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各个国家的“共同”繁荣。中国传统义利观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提供了价值观基础。在义利观上,中国传统哲学以“义”为“天下之良宝”,推崇“君子义以为上”。可以说,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推崇普遍主义的王道,反对利己主义的霸道,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有必要弘扬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正确义利观,牢固树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公共性意识,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局面提供价值引导,为实现全球善治并达致共同繁荣提供中国古代思想智慧。

  纵观人类文明史,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是推动不同文明发展的动力。对于与己相异的外来文化,中国哲学历来倡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气度。中国哲学有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通达型世界观,有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思想传统,不是单从“以我观之”的自我中心角度来看待世界,而是推崇普遍性立场的“以道观之”,注重交流互鉴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我们有必要从互融、互通、互鉴的视角来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充分认识到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和人类进步的源泉。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展现中国气象、中国格局,使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

  “天人合一”观念处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位置,其基本内涵之一就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于人和万物的关系,孟子提出“仁民爱物”,荀子主张“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程颢揭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王阳明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另外,中国哲学还强调“道法自然”“生生之谓易”等思想,主张合理利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等观念,展现了中国哲学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恢宏视野。这一视野以“人”为出发点,将万物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乃至命运一体关联起来,认为人与天地万物等外部对象具有本质一致性、情感共通性,因而既应该也可能和谐共生。我们有必要发掘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不是以分裂、划界来看待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是以人我一体、命运与共的道义精神来认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为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必要从“合异求同”的中国哲学智慧来理解世界,重新发现存在于多样性世界之中的共同性。为此,我们要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探究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世界性、普遍性、现代性意义,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信念,为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供道义支撑。


阅读原文


作者丨朱承(米兰在线登录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来源丨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