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自西向东,流过万里,流过千年,奔涌入海。在漫长的空间轴上,历代诗人吟咏江水,留下无数篇什,身世之感、家国之思一皆寄寓其中。我们且放舟而下,沿途挹取几例,略窥长江所蕴含的丰富诗意。
先来看夔州(今重庆奉节)。唐代宗大历元年,杜甫移居此地,冬日作有《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诗中说的是,杜甫家中有只鸡,家人嫌其啄食虫子太多,要绑去卖掉。杜甫解救了它,然而转念一想,怜虫爱鸡,护此救彼,尽围绕着微不足道的事物纠结,何其无谓!于是,末句忽然抛开,迈出家门,注目寒江空廓,心胸为之一宽。收笔翻转,方为诗人命意所在。长江只在末句闪现,却构成全篇的焦点。
这一结束法,后人常常效仿。北宋黄庭坚诗“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是学此体,唐代李浩诗“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也是学此体。
陈贻焮先生在《杜甫评传》中提出一个看法:“因怜虫而卖鸡,似乎不大合乎情理……我以为这不过是老杜在日常生活中偶有所感,设鸡虫得失之喻发议论而已。”其说不无道理。
当时杜甫遭遇的麻烦远超过鸡虫得失。他在夔州两年不到,换了四处住所,可谓居无宁日。“注目寒江倚山阁”,地点乃岸上山中的西阁,居高临下,俯瞰大江,视野极佳。但是,55岁的杜甫上下山实在吃力,不得不着手物色新家。
杜甫的仕途比找房子更麻烦。他曾托庇于剑南节度使严武,在成都浣花草堂过了一段安适日子。那为何又举家东下、不辞跋涉,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而抵夔州呢?据考证,是因严武奏请朝廷,任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促使后者放弃终老成都之念,赴朝就职。
孰料大约行至忠州,杜甫宿疾复发;勉强挨到云安,再难支撑,不得不停下养病。杜甫逗留云安之际,报到已然逾期,官职化为泡影。此时欲掉头回成都,则严武身故、兵戈四起,草堂也被别人窃占,可谓进退维谷。
杜甫从云安到夔州,目的是“且就土微平”,寻一地形稍平坦的城镇,显有久居之意。咏《缚鸡行》时的杜甫,公私煎迫,处境艰困,唯有家门口的长江能使他摆脱种种烦忧,获得片刻的豁达与宁静。
夔州临近瞿塘峡,长江至此进入最湍急危险的地方,平日望之惊心动魄。唯有冬季水位下降、流速减缓,俯观乃令人胸怀大畅。从这个角度看,末句“寒江”二字,下得十分精准。
自夔州而东1600公里,长江行经瓜洲(今江苏扬州)。北宋神宗熙宁元年春,王安石由江宁(今江苏南京)动身赴京,途中暂驻于此。七绝《泊船瓜洲》,至今家传户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是应神宗之召入为翰林学士的,不久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力陈积弊,越年便揭开了变法的帷幕。由是言之,这堪称一次历史性的出行。
王安石早年以能臣著称,仁宗、英宗两朝屡蒙举荐、征召,却每每固辞不就。何以此次一改常态?自然是神宗的诚意打动了他。
上一年,英宗驾崩,神宗即位。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神宗来不及同群臣正式会面,便问韩维:如果请王安石辅佐我,他肯来吗?韩维答:安石有志于济世安民,只要陛下礼数周到,怎么不肯?神宗遂命韩维致信王安石,晓谕求贤之意。韩维却拒绝道:安石心气甚高,私人书信致意,失之轻慢,不妥。适逢王安石之子王雱上京赶考,韩维建议:不如把此意告诉王雱,让他转达其父。由此,王安石始知神宗对自己眷顾之厚、期待之殷。
神宗先让王安石知江宁府,半年后除翰林学士。此刻的王安石,君臣相得,有机缘一展抱负,理应意气风发。可《泊船瓜洲》并无喜色,这与其个性有关。
王安石素不挂怀功名利禄,应召赴京纯为实践政治理想。临行赋《松间》表露心迹:“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自不知。”又作《离北山寄平甫》一诗给其弟王安国,中有“休向朝廷论一鹗,只知田里守三荆”之句。王安石粪土富贵,确是发自肺腑。他一心期盼功成身退,重返家园。《泊船瓜洲》的依依不舍,也就不难理解了。
自瓜洲而东200公里,长江行经吴淞口,汇合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注入东海。
清光绪三十四年秋,革命志士陈去病躲避清廷缉捕,取道吴淞口出海,写下《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时值秋瑾就义一周年,陈去病诸人相约,前往杭州秋瑾墓私祭。不料,计划遭到泄露,浙江巡抚四处捉人。陈去病听从友人劝说,“南泛沧溟,浮闽入粤”。
这一天,恰是中元节。明清时期,“黄浦秋涛”就已名列沪上八景,随江入海,其势益张。陈去病循此路径,朗吟苏轼词“大江东去”的名句,又把汹涌澎湃的秋涛引作同道。传说伍子胥累次进谏,触怒吴王夫差,被赐自裁。尸投江中,不时有人见他显灵,乘素车白马,隐现于潮头。
陈去病借这一典故,抒发耿耿不灭的斗志。秋风固然横扫海天,而秋涛万里无涯,与之旗鼓相当。可见,他虽处仓皇之中,壮怀丝毫未衰。
四季交替,时代更迭。长江恒久流淌、横贯中国,承载无数人的豁达、低回与激昂。这是诗意的源头活水。长江也因此,兼具了人文景观之美。
阅读原文
作者丨成玮(米兰在线登录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