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王柏俊: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

2022年10月25日

  伟大的时代召唤伟大的智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些看似寻常的语汇,却凝结着数千年来的宝贵经验,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大智慧。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完全可以开辟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新理念。

  比如,“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中国人不仅很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而且不断挖掘开拓其丰富内涵。

  先秦时期,先人首先从饮食、音乐等具体的日常经验中感悟“和”的道理。史伯讲“声一无听”,晏子也讲琴瑟不能“专壹”。不同的声音有清浊、小大、短长、疾徐等区别,相济相成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史伯还讲“味一无果”,晏子进一步阐发“和如羹焉”。制作调和鲜美的浓汤,需要鱼肉盐醋等各种食料的配合,也离不开柴薪的火力与厨师的匠心。

  和羹之“和”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各种因素之间的差异性,不是简单地加以削弱,也不是简单地加以容忍,而是创造性地加以谐调,帮助它们相互克服“过”或“不及”的偏差,化合出无法单独完成的绝佳状态。

  更进一步,吃了和羹,胃舒服了,心情也舒畅了,即“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我们以和致和,用一种“和”引发另一种“和”,这样一层一层递进,最后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事物的生长与发展,离不开作为多样统一性的“和”。如果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死气沉沉、难以为继的“同一”,而不是生机勃勃、充满无限生长可能性的多元“统一”。

  “和而不同”蕴含治国理政的深刻智慧,引领探索多元差异如何对于整体作出积极贡献。

  晏子主张治理国家和社会需要遵循“和而不同”的机制,鼓励从不同的角度真诚地贡献出“可”或“不可”的意见,彼此以“不可”济“可”、以“可”济“不可”,从而达到更加正确的认识,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孔子继承晏子的思想,把“和而不同”跟伦理道德关联起来,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意味着同心同德,分享缔造和平清明局面的共同关切。

  任何个体都是有限的存在者,如何将不同个体的意见凝结成集体的智慧至关重要。“和而不同”,民主集中,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不同观点的争论,证之以逻辑,验之以实践,最终达到一致的结论,获得真理性认识。

  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这一重要论述,将“和而不同”作为国际交往与文明相处的基本原则提炼出来,正是对几千年“和而不同”精神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直居于时代的中心位置。随着世界形势的转变,我们不仅要思考“中国向何处去”,还要思考“人类文明向何处去”。

  一方面,要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在此大背景下,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相处之道,鲜明体现了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使命担当、智慧担当。

  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事实。它可以开创生机盎然的局面,也可能导致纷扰冲突的困境。如今,以邻为壑、以国为界、一国之发展必损害他国现有利益的观念,越来越成为世界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世界文明的发展,迫切需要“和而不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和而不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大智慧。“和实生物”,各种人类文明“美美与共”,才能共同创造休戚相关、唇齿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读原文


作者丨王柏俊(作者为米兰在线登录中国智慧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丨解放日报

题图来源丨新华社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