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中,传播者需要时刻保持“平常心”,要以传播中文、介绍和分享中国文化为己任。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中文交流事业,从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上入手,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那么,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的进程中,如何实现跨文化间的有效沟通?如何充分发挥国际中文教师等中文传播者的作用,让国际友人更加容易地接受中文和中国文化呢?这就需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大力构建中文教育和传播的新思路新方法,与国际友人特别是国际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中文和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首先从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的情感层面看,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之际,作为中间“媒介”,包括国际中文教师在内的传播者,不仅要关心国际友人、关爱国际学生,还要了解各国友人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进而与其建立和谐、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国际中文教师为例,在了解学生、建立师生关系方面,教师要真正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熟悉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能够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进而做到因材施教,争做学生的“自己人”,用符合国际学生文化习惯的方式对他们表达关爱。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国际中文交流之际,需要致力于国际友人的中文情感养成,传播者必须把握时代命脉,以生动活泼的身边人、身边事,融入传播案例之中,通过调动自身之“情”,与国际友人之“感”,形成良性互动,逐渐培养国际友人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情感。
其次从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的认知层面看,国际中文传播者不仅要对我国的文化、我国的历史、我国的现实有清晰的认识,能够给国际友人展示真实准确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还要承认和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认同感,形成互融互洽的良好局面。第一,国际中文传播者需要建构正确的自我认知,构建完整的中文知识谱系,能够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之际,真实准确地表情达意,发出中国好声音,树立中国好形象,从而积累和形成知华友华的国际力量。第二,国际中文传播者必须能够准确识别跨文化差异,具备构建文化认同感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随时随地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随时倾听国际友人讲解其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为构筑跨文化交流建好“桥梁”、开好“窗口”。第三,国际中文传播者需要克服跨文化交往中的“刻板印象”,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避免单一思维方式、衡量标准和认识偏见,同时在与国际友人的交流中,要尝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各方都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共同点,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真正让中文走向其内心深处。
第三从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的行为层面看,国际中文传播者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国际友人感同身受,并能创设语境,搭建舞台,为国际友人创建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并注重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以多样式多品种的交流方法,产生共鸣与共情。一是要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需要经常反思中文传播路径和传播方法,需要经常站在国际友人和国际学生的角度反思“假如我是国际友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国际中文传播具备感性的力量,才能让中文活泼自然地进入国际=友人的心灵。二是要积极创设语境,为国际友人创建中文表达的场景和机会,尤其是国际中文教师,在传播传授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成为一个观察者和倾听者,成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创造中文表达的场景,让国际友人在乐中学,并能学以致用。三是要善于反思传播效果,时刻审视跨文化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通过反思和审视,国际中文传播者要对传播手法、传播载体、传播案例及时总结和提升、时刻改善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传播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中,传播者需要时刻保持“平常心”,要以传播中文、介绍和分享中国文化为己任,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国际友人和国际学生;还要掌握各国文化的统一性和中外文化的共通之处,能够站在国际友人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文化差异问题,能够理解国际友人的感受和视角,愿意倾听国际友人的声音并能真情投入;同时,还能够引导国际友人“移情”至我们的中文语境中,让国际友人了解并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和生活节奏,从而真正实现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阅读原文
作者丨严伟剑 彭正梅(作者单位:米兰在线登录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米兰在线登录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钱梦童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