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刘世清:新时期教师交流轮岗须从三方面着力

2024年07月03日

  教师交流轮岗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以教师交流轮岗为载体,不断创新,真抓实干,既深入推进区域干部教师队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与新活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要求,全国各地掀起了教师交流轮岗的热潮。早在1996年,国家在《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就首次提出,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促进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和地区之间的交流;2014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专门针对教师交流轮岗进行系统设计与部署;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积极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纵观我国近30年的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实践,先后经历了鼓励引导的探索起步阶段、规范建立的制度推进阶段和强化落实推进的深化阶段。

  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教师交流轮岗方式与途径日趋多元,交流轮岗空间上既有学区或片区内的交流轮岗,也有跨学区甚至跨省域的对口支援;交流方向上,既有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的指导带教,也有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的学习提升;交流方式上,既有线下的全职或兼职的交流轮岗,也有基于互联网数字化平台提供的线上指导交流等。

  教师交流轮岗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当前,通过交流轮岗让教师走起来、动起来已成为常态。但是,在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认知、操作与激励三方面困境,迫切需要剖析回应。

  首先,认知困境源于教师身份的局内与局外冲突以及面对新环境的认知惯性障碍,使得教师在面对异质性的教学理念、学生水平、教学环境时,常常感到“水土不服”。其次,操作困境则表现为一些地方政策执行的系统工程缺乏细化,如需求调研不足、方案制订笼统、实施反馈缺失等,导致一些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了轮岗工作实效。最后,激励困境体现在当前采用的功利性激励方式,如将交流轮岗与教师职称职务评审挂钩等。这些激励保障措施本无可厚非,但是只采用这种单一的功利性激励易产生误导偏差,忽视了教师对于轮岗学校、学生和学科发展的内在价值认同,影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新时期为了更好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轮岗工作实效。

  首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以新理念统筹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强化操作部署。一方面,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统筹教师交流轮岗、教师供给改革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等工作,将教师交流轮岗作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强区域教育、编办、人社、财政、宣传等部门的工作联席联动,统筹部署与高位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另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强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拓展教师交流轮岗功能,主动建立“现状分析、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实施落实、反馈提升”等环节明晰、责任明确、精准对接的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机制,持续推进与加强教师交流轮岗的深化发展。

  其次,轮岗创设支持性与信任性的环境,增强交流教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学校场域内,轮岗学校领导的信任与鼓励、同侪教师的包容与支持、学生与家长的接纳与认同,对于轮岗教师的身份转变、顾虑消解具有重要作用。轮岗学校要积极建立支持性、信任性的环境氛围,积极推进交流教师从局外人、适应者尽快向局内人、引领者角色转变。同时,交流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认知思维,尽快熟悉轮岗学校的学情与教情,发挥自身优势与综合作用,不断增强自身对轮岗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再次,加强多样化激励方式,注重激发轮岗交流教师的内部动力。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兼顾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激励相结合,积极引导轮岗交流教师将自身发展、专业成长与交流轮岗结合起来,将交流轮岗作为自身成长发展的磨刀石,既追问交流轮岗是否促进学生、学科教学发展,更追问交流轮岗是否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教学经验与教育智慧。只有真正调动了轮岗交流老师的内在动力,才能让更多的教师真正愿意动起来、下得去、教得好。


阅读原文


作者丨刘世清(作者系米兰在线登录教育学部副主任、教授)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