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我们不断翻新书单 期待你们来“翻烂”书本

你荐书,我买单!大套书,我兜底!花式“宠”学生,上海各高校图书馆是认真的
2024年12月20日

  学生一句话,武汉大学图书馆“光速拿下”价值近10万元的《文明交流互鉴丛书》,引起武大同学感慨“武大真的太宠我了”。这可让上海不少高校学生表示“不服”,纷纷亮出“我们同济也有啊,还可以寄到家”“10分钟花了交大1000元”的“受宠经历”。记者调查了解到,高校图书馆这些“宠粉”操作,深层次原因还是纸质阅读的式微。从“我要给你看书”到“给你你要的书”,满足更个性化的读者需求,各大高校图书馆也在期望同学们愿意来一次“双向奔赴”,让书籍不再沉睡。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复旦大学图书店“复圕荐书”平台。

上海交大图书馆“思源荐书”平台。

同济大学“同心汇采”平台。

华师大图书馆荐购平台。

各高校图书馆荐购图书



你推荐,我买单,快递到家——“丝滑”操作复旦、同济都已上线


  学生推荐购买,学校买单,书籍直接快递到家,这样“丝滑”的操作,在沪上部分高校也早已实现。

  “我们3年前就开始有这样的服务了。”同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从军告诉记者,同济大学图书馆2021年10月依托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上线了一项“同心汇采”服务,正是基于读者决策采购理念的图书荐购平台。通过与京东平台的合作,让师生可以在平台上搜索浏览图书信息,如果有符合自身需要的图书,可以一键加购,免费下单。非京东平台的,也可以单独提出申请。“就跟网购一样,可以直接快递到师生手中,图书阅读完之后再归还给图书馆,购买费用则由图书馆承担。”

  王从军表示,读者向图书馆荐购书籍其实一直都有,但以往都是通过发EMAIL或是网上留言,读者也不能直接拿到书,现在通过这一荐购平台,不需要从图书馆借阅,而是直接拿到第一手的新书,获取新书的效率大大提高,也方便了很多。“比如寒暑假学生放假回家了,但有阅读需求了,一样可以上线荐购,假期里也能获取想要的书籍,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

  记者了解到,三年来,通过这一读者荐购平台,同济大学图书馆平均每年会购买5000套以上书籍,平均每年参与荐购读者达到3000多人次。今年通过读者推荐购买的最贵一套书籍是哲学类丛书《谢林全集》,因为是英文和德文版的,总价约5万元。

  复旦大学图书馆则是从今年5月起开始采用了全新的荐购平台。“应该和武大图书馆是同一个平台。”复旦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组织部馆员张敏告诉记者,通过这一平台,读者可以直接借购,借书快递到家,也可以向图书馆推荐后,经图书馆审核通过后采购到馆。“另外我们还上线了直接选购中外文电子书的功能,从推荐到开通可阅读时间更短,正常情况1~3天,电子书查阅更方便。”

  张敏介绍说,2024年,共有1795位师生向复旦图书馆荐购了3260种图书,其中1599种被纳入馆藏。复旦图书馆2024年共采购价格超过1万元的大套图书28种,总价超过190万元,也都是来源于师生推荐,经过综合评价后确定采购。


价格在其次,确有所需更重要——师生无力购买,图书馆来“兜底”


  记者了解到,即使不能快递到家,但让师生推荐书籍、图书馆来购买的“荐购服务”其实在上海不少高校图书馆都早已存在,也不乏各类高价的贵重书籍。虽然一般超过1万元的大套图书都要进行论证和评估,但各大高校图书馆都“超宠”地表示,读者荐购的审核标准中,价格不是首要因素,是否真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年复旦图书馆采购的大套书《近代上海英文文献选编》136册,价格9.8万元,是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所藏的有关上海的英文出版物的汇编,收录了约280多种史料,内容涉及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至1943年上海租界收回之前的一百年间上海生活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堪称近代上海史资料的大汇集,对于近代上海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另一套5.8万元的大套书《西安碑林全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与西安碑林博物馆联合推出,集西安碑林收藏、研究之集大成,反映了中国独有的汉字文化、书法文化和石刻艺术,是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化精品之作。

  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运行10多年的“思源荐书平台”是专为纸本资源设置的荐购平台,也是全国高校首家。上海交大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心主任宋海艳告诉记者,在这一平台上,师生可以自己荐购,也可以通过平台发布的书单按图索骥,会有专门的馆员来处理需求,采购上架等状态都可以跟踪查询。2024年“思源荐书平台”收到荐书3904种,其中外文类298种,满足率达到93%。

  “如果是比较大额的书籍,我们一般还是需要经过线下论证来确认采购。”宋海艳表示。目前,读者荐购后图书馆“买单”的最贵一套书籍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总价超过56万元,包括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等,共233册,“现在还在陆续出版,还没买齐。”

  米兰在线登录则是从2017年开始有专门的绿色通道来接受读者荐购。“当然我们有一个评估,评估标准中价格是其次,主要看荐购的需求是否合理。的确是读者所需,就算贵一点,我们还是会尽量满足。”华师大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心主任段双喜表示,“尤其是一些大套的丛书,一般师生无力购买的,我们图书馆要给他们兜底。”

  当然,对于荐购书籍,各校也同样有底线标准。比如复旦就明确提出,各类低幼类读物、中小学教育、考试辅导、教材习题、个人励志、金融理财等类型书籍不予考虑。同济也提出,部分习题集、考试题册等不在汇采荐购范围内。华师大还对一些娱乐性质大众化的书籍说“NO”。各校图书馆均表示,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要考量书籍是否具备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纸质阅读率总体下降——精准满足需求,让书籍发挥价值


  从个性化需求出发,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阅读纸质书,是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荐购的一个核心原因。

  “坦白说,现在学生在纸质书阅读上,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全国都一样。”王从军表示。高校图书馆的书籍借阅很大一部分需求在于研究,而目前全世界研究成果更新最快的都是顶级期刊。“它们的时效性是最强的,纸本刊还没有发,在线就可以发,如果你想做最新的研究,去看它们就够了,而这些信息要付诸纸质书上,必然就会变得很慢。”在追求更快更新的环境下,纸质书的阅读下降似乎是必然。

  但有一个有趣的研究发现,如果在研究中多引用书本文献,文章的被引用率或是价值会更高。“可见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王从军表示,从同济的情况来看,荐购书籍的师生中,大部分是研究生、年轻教师以及一些学者。“因为研究一旦深入之后,所需要的素材可能会更冷门,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研究,还是需要基于文献,所以他们对纸质文献的需求量会更大也会更独特一些。”

  同济大学图书馆同样收藏有一套《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因为同济有这样的学科需求,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规划,都需要这些偏艺术、偏建筑的文献,我们也一定会花大价钱来收齐。”王从军表示,有人会疑惑这些价值昂贵的书籍借阅后会否被损坏,但其实不太会出现这类情况。

  “会推荐购买,就的确是有需要,他们反而会很珍惜。”让读者按需来买书,也能使得这些书籍真的能被阅读、被使用到。“如果我们自己拍脑袋来买书,有可能买回来的新书一年都没人借,而现在买回来的书一定会有人用,而且会好好用。这就是把钱用在了刀刃上。”王从军说。

  这也能推动图书馆的建设。段双喜表示,如今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越来越少,而当图书馆给了他们自主推荐图书的机会,并快速满足需求后,他们会更有参与感,会更愿意来图书馆看书,也会意识到,有些阅读需求只有图书馆里才能满足。


吸引学生走进图书馆——更多个性服务、功能转型进行中


  记者了解到,除了读者荐购,沪上各高校图书馆也纷纷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个性服务、功能转型等方面不断改进,希望让更多师生能爱上读书。

  书展是一个有效途径。每年世界图书日,上海交大都会有一波“交大来宠你”的操作——学生可现场荐购、当场订购、当即借阅心仪的书籍。“不少学生会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帖,说‘10分钟花了交大1000元’。”宋海艳介绍说,这一活动很受师生欢迎。今年世界读书日的学校书展上,现场荐购了1万册图书,现场借阅量达到4000册,“借阅量非常大,学生体验感也非常强,还会自发去推荐各种好书。”

  在上海体育大学,师生平时可以通过邮箱、微信公众号、各阅览室留言簿等多种方式荐购图书,每年荐购的图书可达1000余册。而到了世界图书日,固定的“你选书·我买单”经典活动会邀请书籍代理商到校提供最新图书几千册,供师生现场挑选借阅。“一起去采书”活动则带着师生到上海书城去现场采购图书,共同挑选更加优质的图书,体验挑书人的乐趣。

  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转型,更贴合学生需要。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沈宏告诉记者,针对纸质阅读率降低的情况,财大图书馆一方面积极进行数字化转换,馆内数字资源已经占绝大多数。“我们目前近90%的经费都投入在建构数字资源上面。”

  另一方面则满足学生的更多个性化需求。图书馆即将打造的博士生学术交流中心,让博士生带领硕士生、本科生在图书馆营造的场景空间中,进行跨学院、跨学科的团队沟通、新型学术交流。“预约制工位可解决博士生工位不足的问题,无边界学习区让大家能在多场景中开展学术讨论。”沈宏表示,希望这样的未来学习空间,能吸引同学们走进图书馆。

  今年10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举办的“馆长有约”活动上,同学们提出了对于单人朗读、线上面试空间的需求,这个月,在上外松江校区图书馆,就引入了“单人静音仓”。这个专为一人使用设计的独立小空间,让同学们无论是朗读、写作还是深度阅读,都能拥有不被打扰的宁静,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同学们的点赞。目前三台设备每天预约使用人数都有10余人。上外已计划明年增购10台静音仓分别放于虹口、松江两校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正越来越向综合性学习空间的方向转型。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晶晶

来源丨青年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郭文君